图释中国古建筑小常识(一)
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,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,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。
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,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,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。
在各种古迹被破坏的今天,人们把古建筑拆毁去发展经济,又在新的地方建造”仿古建筑”来刺激旅游。我们是否还记得梁思成先生的那声叹气?那种为信仰而流泪的真心,为建筑而不顾一切的努力。而今再看梁思成的建筑手绘,这不是图纸,而是对古建筑文化的崇敬和深情,饱含中国文化的精髓!
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,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,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(后改称万春园)组成,通称为“圆明三园”,占地350公顷,约合5,200亩。
圆明园海岳开襟,北京,1888年摄。该照为1888年天津梁时泰照相馆为醇亲王府拍摄的六十张照片的最后一张,被专业人士从周边环境、建筑外形与匾额”林渊锦镜”判断为圆明园之海岳开襟,为珍贵的圆明园木构建筑照片之一。1900年,该处建筑毁于周边土匪百姓之手。
颐和园,北京,1890年代摄。可见藻鉴堂岛尚未重建,十七孔桥桥头的廓如亭也残破不堪。
明长陵祾恩门,北京昌平,1890年代摄。可见鸱吻缺损一个。估计这鸱吻是明初原物,形状和元初德宁殿的鸱吻较像,而与后来明中后期与清时的鸱吻区别较大。
太庙前殿,北京,1920年代摄。壮观的明官式巨构,由此可以想像当年紫禁城奉天殿(今太和殿)初建时占满台基的模样。
大高玄殿牌楼与习礼亭远望,北京,1890年代摄。
历史上明朝蜀王留下来的文集,主要有5部:蜀献王朱椿的《献园睿制集》(17卷)、蜀定王朱友垓的《定园睿制集》(10卷)、蜀怀王朱申鈘的《怀园睿制集》(10卷)、蜀惠王朱申凿的《惠园睿制集》(12卷)、蜀成王朱让栩的《长春竞辰稿》(13卷,余稿3卷)。据传另有一部《端园集》,不能确定是否存在。